學生學習

Friday, 29 September 2017 12:13 administrator
Print

KANO 魏德聖經驗分享

KANO紅不讓!大葉紅不讓! 魏德聖導演 大葉大學開講 , 分享築夢經驗

 
KANO紅不讓!大葉紅不讓!  魏導大葉開講  分享築夢經驗 

    「KANO紅不讓!大葉紅不讓!」在大葉大學師生熱烈的加油歡呼聲中,魏德聖導演5日下午現身大葉大學,分享他追尋電影夢的過程。 
 
     
    知名導演魏德聖表示,他原本念的是機械,但不想從事每天和機器為武的工作,因而興起投身影視業的念頭,希望可以講故事給大家聽、和人一起工作。然而他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在進影視圈以前,他幾乎是一年換24個老闆,到處打工來維持生活,甚至還賣過靈骨塔。魏導以這段經驗勉勵學生們,年輕其實是很有力量的,不要怕自己做不到,應該要趁著年輕去嘗試、去追求夢想。 
魏德聖導演到大葉大學演講,現場坐無虛席
 
    魏德聖導演進一步說,很多人都會用反殖民、媚日等標籤貼在他的電影上,其實會想拍電影單純是因為發現好故事,和這幾個故事看對眼了。《賽德克·巴萊》和《KANO》都跟族群問題有關,不同的是,《賽德克·巴萊》是文化反差下的極端碰撞,《KANO》則是日本教練以開闊的胸襟打破族群,共創榮耀。 

    魏導認為,台灣島嶼雖小,卻得天獨厚的擁有多種族的文化背景,除了原住民、移民、新移民,還有外來殖民留下的影響。文化是累加的資產,台灣應該要打破對立,包容各種聲音、各種文化。尋找別人認同的時候,千萬別忘了要先認同自己。
魏德聖導演(中)勉勵大葉大學學生們,年輕是很有力量的
 
    魏導回憶說,拍攝《賽德克·巴萊》時,有很多電影科班的學生休學去幫忙,剛開始資深的員工會擔心他們無法撐下去,然而真正不離不棄、堅持到底的其實是這群年輕人,老員工們會選擇撐到最後,正是因為被那些學生的精神感動。很多人會用「草莓族」來形容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只要給他們目標,年輕人就可以發揮得很好。如果別人不做球給你,你就做球給自己。 
大葉大學邀請導演魏德聖(中)演講,副校長謝龍發(右)和公關處處長卓仕文(左)都到場參加
 
    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學生精心製作前導影片《魏德聖夢想曲》,以引人入勝的手法,展現魏德聖導演的重要性與獨特性,為「從《海角七號》到《KANO》」講座揭開了序幕。講座現場的氛圍彷彿是棒球場與電影院,魏德聖導演、大葉大學陳瓊花院長、李淑貞老師、李靖惠老師展開的對談,讓大家了解魏導如何以創新的手法製作及行銷電影,進而帶動台灣電影的復興,讓觀眾從《海角七號》到《KANO》看見台灣這塊土地動人的故事,帶給師生莫大的收穫與感動。 

 
    活動最後,學生們送上親手設計的KANO棒球帽造型卡片「請問魏導」,以及棒球場造型卡片「給魏導的話」,用他們的真情告白和熱血加油,祝福魏德聖導演再創佳績。視傳系大二的石珉竹說,她要謝謝魏導,因為在父親即將邁進60歲的這個年紀中,唯一看的電影就只有《海角七號》,甚至喜愛到連台詞、情節都背下來。父親喜歡的《海角七號》是一部很棒的作品,正在熱映的《KANO》也很讚,讓不懂棒球的她看完後,也有一股想去瞭解棒球的熱情。 
魏德聖導演(右二)、大葉大學陳瓊花院長(右一)、李淑貞老師(左一)、李靖惠老師(左二)對談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陳瓊花指出,目前台灣國片票房仍由《海角七號》的5.3億元稱霸,《賽德克·巴萊》上、下集分別以4.72億元和3.18億元,排名第2和第5。魏德聖由導演轉戰監製的新作品《KANO》,甫上映票房就衝破1億元,同樣備受矚目與期待。在魏德聖導演瘦小的身軀裡,其實隱藏著巨大的能量,相信這場座談不只是魏導拍片經驗的分享,學生也從魏德聖導演追尋電影夢的生命歷程,學習到永不放棄、勇敢追夢的精神。

 

曹瑞原導演經驗分享

 

金鐘獎導演曹瑞原 大葉大學演講 勉學子發揮藝術能量翻轉市場

 
 

 
金鐘獎導演曹瑞原  大葉大學演講  勉學子發揮藝術能量翻轉市場
 
大葉大學〈Da-Yeh University〉視覺傳達設計學系邀請榮獲本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的曹瑞原,以「愈是荒蕪愈要勇敢造夢」為題,分享影視產業經驗。
 
 
曹瑞原導演(左)與大葉大學視傳系李淑貞主任(右)交流
 
知名導演曹瑞原認為,電視電影未來會走向美術與視覺,導演不是會操作機器跟導戲而已,更要具備美學、文化藝術的內在。台灣沒有礦產,但有文化能量,文化藝術就是台灣最重要的資產。台灣年輕世代的藝術能量與文化思維,是有別於大陸、東南亞年輕人的,這股藝術能量將有機會翻轉市場,像70年代的校園民歌運動一樣由年輕人掀起新浪潮。 
曹瑞原導演勉勵年輕世代發揮藝術能量
 
曹瑞原指出,政治做不到的事情,文化藝術可以,白先勇的故事之所以迷人,就是人性刻畫的細膩與衝擊。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世代,幾乎都已八、九十歲,隨著人物的凋零,逐漸被遺忘,但該世代影響台灣很大,促使他想記錄下那個時代的故事。很多人說《一把青》是外省人的故事,其實這是我們共同的過去、共同的故事,台灣社會需要傾聽,才能走向更寬容的未來。 
 
曹瑞原導演進一步說,下階段他想拍二二八的故事,有人問他站在導演的高度,要如何超然看待這個歷史悲劇,他認為對人的悲憫與理解是關鍵,一個好的導演要具備詮釋力,把故事說得精采,但一個讓觀眾難忘的導演,不只是影像手法,更要有人文思想、生命態度、生命觀點。 
曹瑞原導演(前排左三)到大葉大學演講
 
曹瑞原導演提醒學生們,電影產業需要經驗,把握大學生涯學習的同時,別忘了「閱讀」很重要,很多創作都是從文字開始的。做出一件作品固然可喜,但千萬不要因為作品而驕傲,要保持謙虛,並且懂得欣賞別人的才華。在網路發達的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發表自己的作品,但不能應該容易而變成隨興,保持沉潛的態度,才能有更好的創作。 
 

大葉大學視傳系主任李淑貞表示,曹瑞原導演長期投身影視產業,他先後將白先勇小說《孽子》、《孤戀花》、《一把青》改編為電視劇,均大受好評。《一把青》歷時三年才製作完成,拍攝過程也遭遇到撤資、時間不夠等問題,但在曹導不放棄的信念下,一一挺過難關,系上特別邀請這位金鐘獎導演分享從逐夢到圓夢的心路歷程,希望能鼓勵學生提升自我、堅持夢想。

黃銘正導演經驗分享

《灣生回家》導演黃銘正 大葉大學談電影夢

 
《灣生回家》導演黃銘正  大葉大學談電影夢 
 
   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1日下午邀請知名導演黃銘正,以「說故事的魅力--從《灣生回家》到《傻瓜向前衝》」為題,分享電影經驗。黃銘正導演勉勵青年學子,電影是造夢機,任何人都可以進入這一行,把生命經驗轉化為好聽的故事。 
 
 
大葉大學邀請導演黃銘正暢談電影夢
 
    談到為什麼會拍紀錄片《灣生回家》,黃銘正導演說,臺灣充滿歷史,但多數歷史卻是苦悶與傷痕,讓人想遺忘,他相信還有許多值得珍藏的歷史記憶,因此他打造了《灣生回家》。與其說這部片是臺灣歷史的紀錄,不如說是人類情感的紀錄,《灣生回家》的人物擁有各自的追尋,有人尋找兒時記憶,有人想找回老朋友,有人想念南方暖陽的能量,也有人想找到自己的母親,這是一個「異鄉人」的故事,也是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故事。 
 
    黃銘正認為,電影業其實是一個很開放的行業,對年輕人來說,任何想做的事都有青春、熱情可以燃燒,想要不妨勇敢去嘗試。他剛踏進這一行是擔任製片助理,處理的事雖然繁雜,卻是最佳的學習機會,電影集結了美術、劇本、燈光、表演各種人才,每一件細微的小事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每一個看似與創作無關的細節也影響著作品的完成。 
知名導演黃銘正到大葉大學分享電影經驗
 
    黃銘正導演指出,拍電影是一點一滴把自己經歷過的再重新走過一遭,比如他下一步想拍愛情電影,不論是他真實經歷的情事、週遭親友的情史,或者曾經聽過的故事,都是可能的養分。即便詮釋的是別人的生命,仍舊是在看似虛擬的情節裡,追求心靈的真實。 
 
    黃銘正也說,會愛上電影其實與失敗經驗有關,他人生第一個挫敗是高中考試失利,第二個挫折是單戀未果,離家住宿的苦悶、青春的情緒,就靠看電影來洗滌。對十幾歲的他而言,電影就像是有亮光的窗戶,讓他看到世界還有許多可能。 
 
    大葉大學設藝學院副院長黃俊熹表示,黃銘正導演2015年以《灣生回家》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今年再以《傻瓜向前衝》入圍台北電影獎。他對社會議題的深入觀察與細膩處理,是作品能引發共鳴的主因,學校特別邀請這位深具溫度的導演暢談電影經驗,不只是引導學生認識產業,也希望能鼓勵學生勇敢逐夢。

校友分享創作經驗

大葉大學視傳系校友回母系分享創作經驗

 

 
 
大葉大學視傳系校友回母系分享創作經驗 
 
大葉大學視傳系在11月16日該系的Vday演講座談中,邀請業界與在各個設計藝術領域的校友回來分享。這場題為/的主題演講,請到兩位講者,分別是【X-EVENTS創辦人】─林承冠,【地中海逃生手冊作者】─施權峰,為該系師生做深度討論。
 
 
大葉大學視傳系校友回母係座談(左-林承冠、右-施權峰)
  林承冠以『叛』變成『盼』為破題,『叛』這詞普遍是個負面的詞,但怎麼讓『叛』運用變成一個正面的力量;本身的家庭背景就不停的再轉變,讓他習慣轉變這件事,所以大三那年,決定進入房仲業成為超級業務員,後轉站全球最大培訓領導品牌 Success Resources 台灣總代理,他提到設定一個理想目標,將『叛』的基因成為他的優勢,也帶領他朝向想成為的人。藉這次演講,告訴視傳系的學弟妹,每一次離開崗位的原因,不是因為失敗而逃跑,反而是為了去更好的地方。而視傳設計的訓練,最終還是幫助他在做為領導人時,成為最好的決策參考。 
林承冠以『叛』變成『盼』為破題

  施權峰在2016,9月出版「地中海逃生手冊」分享原先浪漫的人生壯遊,最後變成『逃生』之旅。在歐亞非的旅行經驗,碰到各個不同的人生風景,原想成為成功的商業人士,最後回台灣成為創作者。在歐洲的途中,不斷地接觸各種文化和人,找尋自我的方向,以幽默的方式陳述人生遇到的種種災難,而那些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轉換成挑戰人生的勇氣。逃跑就像是另外一種修行,有得有失,但或許也會像施權峰一樣,在這逃跑旅途中,看見人生的另一項目標,再回過來,對事情的看法與視野有更大的格局。

專題演講專區

20150514畢業校友返校座談

20150429大師演講-王童導演-大葉設藝學院大師講座

20150401黃智陽-書法與文字設計

20150331大師演講 -黃志明-電影監製

20150325王亦涵老師-日本生活美學藝術的設計原點

Last Updated on Friday, 29 September 2017 12:29